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管理创新、技术升级等方式破除安全隐患,内河航运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组织化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提升,更在安全监管、污染防治等方面迈出稳健步伐。
内河航运业中老旧船舶占比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为减少安全事故损失和更新成本,助力内河航运企业实现“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4年8月印发《交通运输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实施细则》,通过财政补贴激励老旧船舶淘汰更新,以政策杠杆撬动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提升运输安全水平。2025年2月,又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交通运输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有关适用问题的通知》,进一步细化补贴政策的适用范围与操作流程,加速老旧船舶更新换代。
内河危险货物运输风险高、隐患大,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为全面加强内河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综合治理,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交通运输部于2024年12月发布《内河运输船舶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事先明确内河航运重大事故隐患,以刚性标准杜绝无证作业、配员不足、船舶超载、冒险航行等高风险行为,全方位提升行业安全水平。同月,发布《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随着内河航运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形势的出现,原有的法规可能会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滞后性。为适应内河运输发展的新需求,持续推进法规体系的更新和完善,交通运输部近年来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推动出台《客滚船码头安全技术及管理要求》等国家标准,进一步强化船舶安全管理与责任落实,聚焦风险源头防控,保障内河航运安全有序运行。
“当前,内河航运安全监管正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以及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融合,能够实现对安全风险的精准监测、预警与快速响应,极大提升安全工作的智能化水平与整体效能,使安全防护更加智慧、高效、精准。
近日,余姚市姚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旗下“阳明故里号”和“河姆渡1号”最后两艘客船完成船舶智能监控系统安装,标志着宁波市内河客船智能监控实现全覆盖。宁波市港航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兴奋地表示:“我们通过精心部署AI视频分析、北斗定位以及5G传输系统,成功构建了一个功能强大的监管平台,该平台集多种实用功能于一体,包括对船舶航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对驾驶台进行智能识别以及对航行轨迹实施动态追踪等。”
济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水运服务部副部长高峰告诉记者:“我们建成了183公里的数字化航道,并成功联通了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同时,还打造了全国内河领先的智慧港航‘济港通’平台,这个平台融合了港口、航道、船闸、水运企业等多方面数据,开发出了‘云船检’‘e交付’等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服务。”这些应用,为航运安全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内河船员面临职业发展受限、权益保障不足、安全责任模糊等多重矛盾,这些压力层层传导,影响船员工作态度、安全技能必博首页与应急能力,进而形成风险链,危及航运安全。
在企业实践层面,宜昌港务集团创新打造的协同治理生态体系颇具借鉴价值。宜昌港务集团总经理马日福介绍,企业通过“双轨并行”策略实现突破:一方面,建设应急联动网络,与37家单位签订互助协议,组建300人的应急队伍,开展年均28次的多场景演练,应急处置效率提升了5%;另一方面,建立信用激励机制,推行安全绩效积分制,对“白名单”单位给予费率优惠等激励措施,带动安全投入年均增长18%,而“黑名单”惩戒制度的实施,更使违章率下降41%。
在行政监管层面,重庆海事局针对长江上游复杂通航环境,创新推出“三全”防治机制,构建系统化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全员履责”压实安全责任链条,以“全面覆盖”消除监管盲区死角,依托“全程管控”实现隐患治理闭环,推动事故预防从“碎片化整治”迈向“系统化治理”。自2021年机制运行以来,重庆海事辖区连续三年实现“零等级事故、零死亡”,截至2025年3月,累计261个月未发生一次性死亡失踪10人及以上事故,265个月无重大船舶污染事故,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应急能力大幅提升。其中,“星际领航”轮搁浅险情的高效处置获交通运输部通报表彰,成为全国典型案例。
上一篇:潍坊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检验性演练在寿光举行
下一篇:山东危险货物运输车超速同比降近七成“鲁运通行码”立大功